为什么中国也叫华夏?(为什么把中国叫华夏)
但是最强大的还数华胥部落(华胥国),华胥为了部族生存,但这个华胥氏最伟大的一件事却是生了伏羲和女娲,乃是中华上古人文祖神“在伏羲和女娲之后又有有熊氏少典”应该指的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;其实华夏这个概念就已经有了。但古代的夏水极有可能就是如今的汉水,当然另一种说法是华和夏是同根的两个部落联盟”黄河流域中上游河、湟地区分布着许多部落,其中比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”

其实“华”和“夏”应该拆开了来说,先来说说这个“华”字;在学术界上,关于“华”字的由来,有两种说法,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说法,也是被广泛认可的说法:
在上古母系时代,部落林立,但是最强大的还数华胥部落(华胥国),其女首领就叫华胥氏;在古史文献里,她颇具神话色彩,“蛇身人首,有圣德”。又云其“履巨人之迹,意有所动,虹且绕立,因而始娠,生帝于成纪,以木德王,为风姓”。
华胥为了部族生存,带领远古先民们不断游徒,足迹遍布黄河流域,创造了中国的渔猎、农耕文化,开创了中华文明史。但这个华胥氏最伟大的一件事却是生了伏羲和女娲,即《春秋世谱》所载“华胥生男名伏羲,生女名女娲”。
而伏羲和女娲分别被尊为“创世神”和“创世女神”,乃是中华上古人文祖神;在伏羲和女娲之后又有有熊氏少典,少典的嫡子为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,其中伏羲、炎帝、黄帝功勋卓著,在华夏文明史中位列“三皇”。
追本溯源,由于华胥氏的后代这么有出息,故而华胥氏被后世誉称为“人祖”,是中华文明的本源和母体,故而又被尊奉为“始祖母”。当然,关于华胥氏的记载,虽然现在无从考证,但是在古代,却有上百种典籍均有记载,最早见于《列子·黄帝》。
因为华胥氏在历史上的地位,故而有了开头的那个“华”字,表明我们都是“始祖母”华胥氏的后代。
当然,关于“华”字,还有另一种说法,说这个“华”其实是指的华山;但其实,在古代,华山并不叫华山,而是直接叫西岳,最早述及华山的古书,据说是《尚书·禹贡》篇,而当时的华山叫“惇物山”;而西岳这个词的出现,还是在周平王迁都洛阳后才出现的,所以这个说法有点站不住脚。
那“夏”字是怎么来的呢?有人说这个“夏”应该指的是历史上第一个王朝——夏朝,这么说还是有失偏颇的,因为在夏朝建立前,其实华夏这个概念就已经有了,况且从华胥氏到夏朝,这中间差不多有四千年左右的历史;故而这个“夏”应该不是指的夏朝。
那“夏”究竟是什么呢?比较中肯的答案应该是夏水,但古代的夏水极有可能就是如今的汉水,在湖北省内,距离华胥国(陕西)实在太遥远了,这又是怎么关联起来的呢?可见,其实这个答案也并不一定完全正确。
当然另一种说法是
华和夏是同根的两个部落联盟,我们称其为华人和夏人。
华人,发源于甘肃天水甚至更西的青海湖附近,势力后来扩展到关中渭河流域,然后出潼关进入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。
自古以来,中国有过许多名称,比如中华、中原、华夏等等。为什么要把中国叫做“华夏”呢?
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,黄河流域中上游河、湟地区分布着许多部落,“华”部落和“夏”部落,“夏”是古代羌语“特别强大”、“非常”的意思,其中比较重要有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。5000年来,不断东进南下,炎、黄两部落经阪泉之战后融合成炎黄联盟,炎黄部落又在涿鹿之战后兼并东夷集团形成了华夏部落联盟,此时华夏族源基本固定,经过夏商周三代的融合,华夏族正式形成了。从汉朝开始逐渐出现“汉”的自称,华夏族有了另一个名字:“汉”。
《左传》中说:“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,一向被称作礼仪之邦,叫做“夏”,“夏”有高雅的意思,再加上中国人的服饰很美,所以又叫做“华”。
还有一种说法,认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在黄土高原上建立的夏朝,它在上古的朝代中文化程度最高,影响也最大,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页。夏朝从一开始就以中央大国自居,因此,“夏”就有了“中国”的意思,“夏人”也就成了“中国之人”。后来,人们把文化高的地区称为“夏”,把文明程度高的人或族叫“华”,“华夏”合起来就代表了中国是一个有高度文明和发达文化的中央大国,“华夏”也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代名词。
华人有许多部落,其中一支较大的部落,就是大家熟悉的炎帝部落。炎帝部落后来统一了整个华人,形成华人联盟。
华人(炎帝部落)原来是游牧民族,你看他们的国姓“姜”——牧羊女嘛。来到肥沃的关中地面,他们逐渐农耕化,成了较为发达的农耕文化。
夏人,起源于河套地区,也就是内蒙包头附近,是野蛮的游牧部落。后来势力扩张到陕北一带。“夏”也有许多部落,其中较大的一支是黄帝部落,黄帝部落逐渐统一“诸夏”,形成统一的“黄部落”。请注意,炎帝部落形成“华部落”,像花一样,很好的寓意。黄帝部落形成“黄部落”,为什么叫“黄”,那是“黄土地”的“黄”,说明黄人崇尚土,寓意也是很好的。
关键的一点,“黄”怎么就成了“夏”?其实是写了个别字——没文化真可怕。
黄帝部落是比炎帝部落还野蛮的落后部落,是一群居无定所的牧羊人,他们没有自己的文字。
涿鹿之战,黄帝战胜蚩尤,黄帝部落来到中原。
中原蚩尤部落是文明的农耕文化,他们创造了自己的文字,就是我们熟悉的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。象形文字写个“日”“月”“人”“鸟”,容易写,画个形状就是。全世界所有的象形文字都这样,无论埃及的还是两河流域的,都画图。要写个“红”“黄”“蓝”可难了,怎么写呢?就不容易了。比如说这个“黄”字,怎么写?不会写。于是借用了“蝗虫”的写法。
“蝗虫”的“蝗”字容易写,就画个蝗虫呗。于是就画了个蝗虫——“夏”——大脑袋,长许多腿。
看到这里,您千万要注意,这不是夏天的“夏”字,这是蝗虫的“蝗”字,是个象形字,发音就是“黄”,和夏天没半毛关系。
不会写黄颜色的“黄”,就用蝗虫的“夏(音黄)”代替,这在造字上叫假借,写个别字。就像“力”是“犁”的本字,“是”是“直”的本字,“非”是“扉”的本字一样。黄颜色的“黄”,借用了蝗虫的“夏(音黄)”,鸠占鹊巢了,于是后世又造了个“蝗”字,形声字,表示蝗虫,而原来的“夏(音黄)”只保留了黄颜色的含义,慢慢失去了蝗虫的意思。
这是“夏”的第一次演变:由蝗虫变成了黄色。
如果只这一次演变,“华夏”一词还容易理解。“夏”是黄颜色的“黄”字,“华夏”就是“华黄”,好理解。问题出在后来又造了一个“黄”字,专门表示黄颜色,慢慢地“夏”失去了“黄”的意思。这是“夏”的第二次演变:失去了黄颜色的意思。
又造了个“黄”字——人肚子上挂了块玉磺。
“黄”,画得是一个人,肚子上挂块黄颜色的玉璜,表示黄色。
第三次演变。上古时期,“夏天”发音“黄天”,古人不会写这个夏天的“夏(音黄)”字,怎么办?还是假借,借用表示蝗虫的这个“夏(音黄)”。蝗虫和夏天也确有点关系,当然秋天也有蝗虫。这个“夏”字后来就只剩下夏天的“夏”了,看不到一点“黄”的踪迹。
“夏”从字义上经过三次演变,就面目全非。这还没完,它的发音也变了。
《唐韵》中“夏”的发音:“乎光切”,拼音“huāng”,发音就是“黄”。再如李隆基的《端午》:“端午临中夏,时清日复长”,你按“黄”发音,才押韵。这就证明,“夏”在唐时还发“黄”音,“华夏”在唐时发音还是“华黄”。
后来,由于北方同古斯民族入主中原,给汉语带来j、q、x三个声母,“夏”就不发“黄”了,发“下”音。汉语中j、q、x的来源,老郭将在以后陆续说。由于这次j、q、x的引进,发音有变化的字很多,如,鞋不发“孩”,杏不发“恨”,巷不发“杭”,陷不发“汉”,孝不发“号”,这样的字很多,我能举几百个例子。
历史上有个柳三变,经过“夏”四变,今天的夏早已面目全非了,看不到半点“黄”了,于是后世再也弄不懂“华夏”的来源了。
其实很简单,“华夏”就是“华黄”
1.青鲤 | 灯渔2.清雾 | 山野3.花念 | 茶念4.棠梨 | 青梨5.椿兮 | 湫兮6.林深 | 溪浅7.秦筝 | 清笙8.夙梓 |
2023-02-19英国模特、演员。Louis Vuitton举办2020秋冬大秀,外搭一袭白色西装干练成熟,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十分突兀,皮肤
2023-02-19